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當醫師只能救那三分之一的病人......

陽明大學腦科學博士/國軍桃園總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郭錦龍  醫師


圖一


週一上午院部開會,當時正和周公討論一些臨床問題時,頓時被自己的名子嚇醒!從麥克風那頭傳來:「本次民眾反應事件,被反應的人是郭錦龍醫師。」我被病患反應?我作了甚麼了嗎?再仔細一聽,原來是一位民眾有感於我治療他太太耳鳴,效果令他們滿意,所以寫感謝函(圖一)致謝。

拿起感謝函,我仔細把內容讀了一遍。讀到最後赫然發現這位夫婦來自板橋,他們特地從板橋下來新竹找我看診,可見耳鳴真得造成該位太太生活上很大的困擾!回去查了該位病患的資料,並努力回想當天看診情景,發覺自己也沒做甚麼特別的事,只是把作每個處置、檢查的原因都跟病患和她先生解釋,讓他們了解耳鳴的可能原因,再把可以解決的其他病因(例如:慢性鼻炎、胃酸造成的咽喉逆流、慢性咽喉炎等)一併處理,再加上提醒病患哪些東西最近不要吃。

一想到沒為他們做甚麼,卻讓病患長途奔波就醫,著實感到汗顏。不過這也讓我了解到,病人想的、要的,當醫師的我們往往忽略了。雖然我沒做甚麼特別的治療,地區醫院也不像醫學中心有昂貴的儀器、龐大的醫療資源,然而病人對我的處置感受卻不一樣。這樣的感受差異,來自於他們對於病情的更加了解,更能預期疾病未來的進展,不用再繼續接受迷惑的治療,亦或是被惟一的希望說服和疾病和平共處,這種被剝奪僅存一根救命浮木的落水感覺,猶如跌落萬丈深淵那般的恐懼、無助

以前一位老師提醒我:「三分之一的疾病治不好,三分之一的疾病不治也會好,我們醫師的功用只剩幫助那僅剩的三分之一!所以醫生一點都沒甚麼了不起。」當時這句話讓我十分震撼,謹記在心有所警惕。我的想法是,雖然醫療的侷限讓醫師只能救那三分之一的病人,但我們可以治那三分之二病人的「心病」。人生病時,往往會自己嚇自己,沒病也會搞到有病,有病的病情更加惡化。這或許不能全怪病患,如果醫師能夠「多那幾分鐘的耐心」,讓病人了解病情,或許病人就不會一知半解地胡亂猜想,以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多那幾分鐘的耐心」可以讓可治之人康復更快,也能使不治之人盡早有所準備,有準備就不會走得慌張、徒留遺憾。醫生確實一點都沒甚麼「了不起」,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要當一個「起不了」作用的「醫器」!若能如此,即便未來有人工智慧系統AlphaGo,「醫者」的地位仍是無法撼動與取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