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小朋友「聰明與否」是先天遺傳?還是後天努力?

陽明大學腦科學博士/國軍桃園總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郭錦龍  醫師

版權因素,無法以清晰版本呈現,敬請見諒


最近接受健康專欄作家黃秀美小姐專訪有關腦科學的知識,讀者對象是國小學生,專訪內容已刊登於118日的國語日報科學版面。讓國內學童了解腦科學的知識,誘發他們對腦科學的興趣相當重要,因為歐美各國目前都全力地、積極地在發展腦科學研究這個領域,認知神經科學大師Michael Gazzaniga甚至明確指出21世紀是「大腦的世紀(the century of the brain)


2013年歐盟宣布以12億歐元,將近500億台幣支持一項為期10年的重大研究計劃,叫做「人腦計畫(Human Brain Project)」。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在同(2013)年宣布以1億美元展開一項稱為「腦啟動計畫(BRAIN Initiative)」的研究計畫,這是一項被認為可與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相媲美的腦科學研究計劃。此外,2014年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就是頒發給研究腦中海馬迴以及內嗅皮質中空間定位系統的英國倫敦大學歐基夫(John O'keefe)及挪威科技大學的艾德瓦‧ 莫瑟(Edvard I. Moser)及梅‧莫瑟(May-Britt Moser)夫婦。或許不久的未來,世界將因腦科學發展掀起第三次工業革命,誰掌握了先機,誰將成為下一世紀的世界霸權。


為了讓小朋友容易了解腦部結構,我把人體各個器官比擬成班上各個學生,大腦就好比是一個班級的老師,負責教導學生如何思考和學習,並掌握整個班級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學生的個別需求。小腦、間腦、腦幹以及脊髓就像一個班級各科小老師,協助老師處理班上事務,並把老師交代的事情傳達給同學,也可以幫忙將同學的困難轉達讓老師知道,也就是說,小腦、間腦、腦幹以及脊髓的主要功能是作為大腦與周邊神經訊息傳遞的轉接站。


這次的專訪中,我特別強調大腦很重要的一個特性: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人類大腦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每個細胞間有所謂「突觸(Synapse)」的連結。當你越使用大腦,神經細胞間的突觸會增多,神經網絡更加稠密,神經訊號傳遞的捷徑會越多、越短,傳遞速度也因而越快、更有效率。這樣的神經可塑性說明了:「聰明與否」和先天遺傳雖然有關,但透過努力、用功,大腦會越用越靈光,越來越聰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